重新养育内在小孩
告别学生时代, 成为社畜牛马
被城市当成了饲料
转眼之间毕业多年, 如今 25 岁的我也从懵懂的学生成为现在一身班味的核动力牛马, 每日醒来面对熟悉的天花板, 机械地盥洗, 机械地挤入地铁, 机械地等电梯进写字楼, 机械地对着电脑屏幕敲打键盘。只为每月准时领取 “窝囊废”, 我是什么时候变成这样呢?已经很难准确回答这个问题了, 或许在东亚社会中, 像我这样的”行尸走肉”其实也见怪不怪了, 多我一个不多, 少我一个不少。
这样的生活让我感到无比的疲惫, 仿佛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 生活的意义似乎只剩下工作和赚钱。曾经的梦想和激情被现实的压力所淹没, 我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选择是否真的值得。 这与我从小的成长环境有关, 我的父母总是告诉我, 努力工作才能有好的生活, 赚钱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他们从来没有教会我如何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热爱,只是一味地让我去迎合社会的标准和期待, 但随着年级增长, 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在不断变化, 我的世界观开始慢慢构建起来,当然这个过程是不断打破重塑, 我逐渐发现成长的路上没有人给我意见,应该说发现了没有人能给我意见, 父母认知不足, 没办法提供资源和平台,往往只会在我人生关键节点从自己和他们身边圈子的狭小认知给出的馊主意, 人云亦云, 现在看来他们唯一说过正确的话就是让我好好读书, 而我也确实这么做, 算是靠着知识改变了命运,或许是因为小时候家庭环境的原因, 从小就知道, 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去争取, 小时候如此, 长大后进入社会亦然。 如今终于靠着自己的努力, 在城市里站稳了脚跟, 然而却发现自己已经变得麻木, 反正也都是那样, 大家都一样, 大家都在努力工作,大家都在为了生活而活着。这让我想起《漂流少年》里的一句话:归根结底,人到底是一种飘流的状态,还是一种随波逐流呢?
重新养育“内在小孩”
人在洗澡的时候是一天最嘈杂的时候, 因为会和自己内心的声音做斗争
内在小孩这个概念是荣格首先提出的,他在 1940 年出版的《儿童原型心理学》中说,儿童原型为“内在小孩”,即人内心里有一个“我”,和我们意识中的“我”是不一样的,人内心里的“我”是从潜意识中诞生的。我们日常所体验到的犹豫不决、内心冲突、不由自主等经验,其实就是因为内心同时有多种声音,而且它们彼此冲突。这种声音就是内在小孩。我们每人都有多个内在小孩。现代人对于物质的追求已经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满足,但是精神需求的缺口却愈来愈大,现在年轻人的消费趋势也更倾向于能提供情绪价值的产品,近期兴起的“把自己重养一遍”,顾名思义就是把自己当做孩子,疗愈过去养育方式带来的伤害,获得全新的成长。
多少人在现实世界里已经变得麻木,觉得生活乏味无趣,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 生活的意义似乎只剩下工作和赚钱。曾经的梦想和激情被现实的压力所淹没, 多少人每天夜里躺在床上,脑中便排出一串数字:房贷还剩多少年,老一辈的身体何时会出状况,小孩的养教问题等等,我们都在用力的活着,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现实的同时却也无能为力,陷入对人生的绝望, 但也许这就是人生, 尝试跳脱三界五洲外,人生终也无非是吃饭睡觉的机械循环,大多数人终其一生无非是认识到自己的平庸,我开始尝试放下工作,去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比如旅行、阅读、创作、垂钓等, 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寻找真正的自我。学会真正爱自己,活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我们要明白,生活为什么是这样,也可以不是这样。生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内在小孩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个声音,它代表着我们最真实的情感和需求。它可能是我们童年时的梦想、渴望和快乐,也可能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焦虑和不安。内在小孩是我们内心深处最脆弱、最需要呵护的一部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忽视或压抑了内在小孩的声音。我们可能会因为家庭、社会、文化等因素而被迫放弃自己的梦想和渴望,变得麻木和冷漠。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对普通人来说,一生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学会接受自己。”生活中,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卑微,耗费毕生精力挣扎着求出头,却落得一事无成、整日焦虑不安。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有限性。作为成年人,也要勇敢表达自己的需求。面对自己的需要,我们经常有一种莫名的羞耻感,似乎直接和别人说我想要什么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是会冒犯到他人的。然而,人都有需求,都有欲望,都有想要的东西,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要因为自己的想要而感到尴尬和羞耻,大方的表达自己的诉求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
王阳明晚年龙场悟道,“吾心即宇宙,吾心即天地。”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独立的宇宙,拥有无限的可能性。我们需要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去探索内心的世界,去发现内心的宝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无法驾驭自己的人 永远都会是他人的奴隶, 内在小孩是心灵中仍然保留其纯真,创造力,敬畏和对生活的好奇心的部分, 知道现实的残酷, 但仍然渴望美好, 重新养育内在小孩, 找回对生活的热情和动力, 学会与内在小孩和解,去接纳它的存在,让它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